美国防大学战略研究员:应对美国介入台海的四种选项

  美国防大学战略研究员认为,应对美国干预台海的四种选项包括系统作战、既成事实、盟友拒止和战略威慑。

  2.系统作战旨在挫败美军在西太平洋调动、部署和维持兵力的能力,但具有挑衅性和极易升级的特点。

  3.既成事实选项通过有限的军事演习扩大影响力,同时避免潜在的升级,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4.然而,盟友拒止选项试图威慑美国的地区盟友,但美国盟友可能会这种“说服”,认为这些威慑只是空谈。

  5.最后,战略威慑选项通过多种手段测试美国拱卫台湾的政治决心极限,包括核武器、非核武器、太空武器、网络武器和信息武器。

  关于将如何应对美国干预的持续争论,通常集中在对西太平洋美军的精确打击上。事实上,一些兵棋推演假设中国人民将先发制人。但这并非中方决策唯一的选择。

  其他选择包括在美国动员之前发动突袭,向美国施压,阻止美军进入前沿基地,或者使用战略威慑,试图从一开始就阻止华盛顿支援台湾。

  其逻辑是让美国政府相信,美国本土面临的风险,例如针对电网和电信网络的网络攻击,甚至核升级的威胁,都过于严重,不容考虑。

  这一战略将利用不断扩张的核武库、新型洲际常规导弹、太空和网络能力,以及本质上比华盛顿更坚定的信念。持这种想法的中方可能会认为战争可能是有限的,因此他们更有可能选择启动。

  为了应对战略威慑的挑战,特朗普政府应进一步将国土防御与印太地区安全结合起来。这将确保统一规划,在国内外维持威慑力,并使相信绕过美国印太司令部是行不通的。政府还应开展战略沟通活动,强调意外升级的严重风险。

  据报道,正朝着2027年之前做好对准备的最后期限筹备。然而,正如至少一位美国观察家最近得出的结论那样,其成功的机会仍然令人怀疑。

  部分不确定性可以归因于台湾本身:在蔡和赖两任期间,台北一直在实施亟需的防务改革,包括增加防务开支和更加注重动员。然而,对来说,关键变量仍然是美国干预的可能性。

  官方长期以来的战略模糊政策——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似乎也赞同这一政策——为美国领导人提供了灵活性,可以决定是否干预的收复行动以及如何干预。而《战役科学》等消息来源则预测美国会介入。

  美国介入的可能性将对对武力收复的两个主要选择——海上封锁或全面入侵——构成严峻挑战。

  中国海军和海警部队可能会利用其舰艇数量优势以及近期模拟封锁活动的演习,对该岛实施封锁。然而,此举可能引发美国主导的反封锁行动。这将使中方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退让,允许液化天然气等一些关键进口产品进入该岛,从而降低封锁的有效性;要么冒着冲突升级的风险。

  有效的登陆作战几乎肯定需要海上和空中优势。美国第五代战斗机、核攻击潜艇、战略轰炸机以及从第一岛链前沿部署地点发射的陆基火炮和导弹,将使人们怀疑中国海军运输舰和空降部队能否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穿越海峡。

  美军还可能拥有“新兴能力”。2024年6月,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上将表示,廉价攻击无人机的迅速增加将给任何试图穿越海峡的部队带来“地狱般的”威胁,此言一出,便引起外界关注。

  相反,如果美国不介入,或美军在太平洋沿岸调动兵力的能力未受重大干扰,将更有可能说服台北投降或在全面战争中击溃台北。封锁可能会无限期持续,造成日益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损失,而鉴于人力、平台和弹药方面的差距,台湾的防御在与一对一的对抗中将举步维艰。

  事实上,如果没有美国直接介入冲突的前景,台北可能会不战而降。因此,中方深知这些动态,因此认真思考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美国的介入。

  在升级之初,方面可能试图通过四种方式应对美国的干预。反干预比威慑更为广泛,因为有些举措旨在先发制人或击败外部介入,而非阻止其介入。

  这四种选择在两个方面有所不同:胜利理论是建立在对敌方采取军事行动还是向外国决策者传达政治信息上;或者,该选择是直接针对美国,还是通过或第三方的行动间接针对美国。

  可能使用一系列军事手段,挫败美军在西太平洋调动、部署和维持兵力的能力。已投入大量精确制导武器,以威胁美国的关键目标,例如反舰弹道导弹和空射远程导弹。还可能使用非动能打击手段,包括网络攻击或电子战,来攻击美国的关键信息系统并削弱美国卫星。

  过去二十年来,一直将动能和非动能打击视为“系统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破坏战的目标是摧毁对手的关键军事系统——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后勤节点;指挥与控制系统;以及作战生成平台,例如航空母舰——同时保护自身的资产。

  首先,这种做法具有挑衅性,且极易升级。对美国基地、航空母舰或关键网络的先发制人攻击将造成无法控制且力求避免的升级螺旋。

  其次,此类攻击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可能无法定位并摧毁美国的关键能力,例如从美国本土基地起飞的攻击潜艇或战略轰炸机,而这些能力仍然会威胁到的空中和海上优势。此外,美军的分散和隐蔽性将增加关键能力得以保留的可能性。

  鉴于与美军直接对抗的风险,可以采取有限的既成事实来扩大影响力,同时避免潜在的升级。例如,可以在台海附近举行一系列军事演习,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常规动作。如果这一方案见效,美国决策者将几乎没有时间动员兵力。

  然而,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规模可能远远超过即使是大规模演习的要求,这将给华盛顿带来警示。情报可以被解密,以阻止采取主动。

  可以选择的另一个选项是威慑美国的地区盟友。试图说服他们不允许美军驻扎和进入这些国家。

  在对事行动开始时,中方会告知韩国、日本、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国家领导人,美军使用任何设施攻击都将使这些国家被视为战斗人员,因此将受到报复。

  一些美国盟友可能会选择应许要求,或限制美军进入这些国家,包括远征海军陆战队、战术航空兵和中程导弹发射台。

  一些美国盟友可能会这种“说服”,认为这些威慑只是空谈。这种选择对不需要进入近距离基地的美国远程资产(例如轰炸机)的影响较小。

  最后一个选项是,通过多种手段,测试美国拱卫台湾的政治决心的极限。这些手段包括核武器、非核武器、太空武器、网络武器和信息武器。

  虽然战略威慑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但随着军事现代化作为的指导性愿景后,该概念再次受到关注。可能会考量用一场旷日持久、代价高昂的战争来对抗华盛顿,这场战争将给数百万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破坏。

  美国决策者可能会犹豫不决,或者此类威慑可能会延迟美国迅速作出反应,因为官员们正在争论是否回应以及如何回应。这种延迟很可能会将在战争态势中置于主动地位。

  也一直在发展可能威胁美国本土的非核战略能力。最近试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这是自1980年以来首次试射。2021年,成功试射了一套部署了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的分导式轨道轰炸系统。

  还可能威胁对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如金融系统、电信网络、交通系统和电网)发动重大网络攻击。

  最后,可以利用美国对GPS和其他商业卫星的依赖,威胁使用大量直接上升式反卫星武器和共轨卫星以及包括干扰器和定向能武器在内的“软杀伤”能力。

  考虑到这些可能性,将寻求整合一系列军事和非军事选项来威胁美国本土,并阻止美国政府动员力量涉入台海。

  中国对美国在上承诺与能力的广泛看法,可能增强“战略威慑”选项的可信度。中国将美国视为处于不可逆转衰落状态——表现为严重的政治两极分化和经济不平等——这种观点可能导致其认为美国缺乏长期战争的政治决心,并强化中国关于是核心国家利益的叙事,而美国则不然。

  日益增长的看法认为,正在超越美军的实力,而华盛顿因全球各地的承诺而不堪重负,这也可能支持关于美国无心再卷入另一场冲突的论点。

  作为回应,国防部在着手制定下一份《国防战略》时,应考虑向中国传达哪些信息。其中一步应明确表明,印太地区的威慑与本土防御是一体两面,而非各自独立的优先事项。下一份战略应明确将这两个主题联系起来,以警告中方——用其自己的话说——若在对台行动的初期阶段威胁美国本土任何部分,都将是在玩火。

  即将出台的《国防战略》还应考虑其他传递信息的途径,以削弱对战略威慑的信心。可扩大展示美国印太司令部与本土部队协同作战的大规模军事演习。

  双方还可以恢复关于战略稳定的专家级对话,可能包括危机模拟和案例分析,向中方传达因危机信号可能导致的无意间核、太空及网络升级风险。这将给他们带来宝贵的一课,即此类威胁会带来升级风险。

  最后,下一份《国防战略》应考虑安抚应发挥的作用。正如托马斯·谢林所言,威慑与保证是相互关联的。

  若中方不将升级,美国则应向中方保证:不会改变政策及承认——这是中国明确划定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