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期货业统计指标标准指引(2025年修订)
栏目:分类二 发布时间:2025-05-29

  《证券期货业统计指标标准指引(2025年修订)》对证券期货业多领域统计指标进行了全面规范,涵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衍生品市场、经营机构等多个板块,旨在统一统计标准,为行业监管与数据分析提供依据,以下是核心内容总结:

  本指引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期货市场、经营机构、全国股转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衍生品市场、统计分类标准和附录十大部分,适用于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内部统计工作,规范数据生产、报送及发布流程。境内证券交易所包含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指标编写涵盖“指标名称”“基本定义”“统计属性”等要素,财务类指标原则上汇总统计,且涉及的“股票”“基金”等术语均有明确界定(如无特殊说明,基金指公募基金)。

  - 市场规模:包含上市公司家数、股本、市值、股票账户数等指标,区分A股、B股及不同上市板块(主板、创业板等),并统计退市公司数量。

  - 交易与财务:涵盖成交量、成交额、换手率、市盈率、市净率等交易指标,以及上市公司净利润、研发投入、现金分红等财务指标,部分指标需区分静态、滚动、预测口径(如市盈率)。

  - 特殊业务:信用交易(融资融券、转融通)、股票质押、并购重组等业务均有独立指标体系,如融资融券余额、质押率、并购重组金额等,细化至业务类型与交易场所。

  - 发行与托管:统计债券发行只数、规模、净融资金额及托管额,按品种(如公司债、可转债)、期限、利率类型等维度分类。

  - 交易与风险:包含现货、回购、借贷成交金额,标准券总额、回购定盘利率、兑付金额等指标,反映市场流动性与偿债能力。

  - 产品与规模:区分公募与私募,统计基金只数、份额、资产总值、投资者数等,涵盖ETF、LOF、QDII等类型。

  - 交易与绩效:包括申购赎回金额、上市基金成交金额、折溢价率、分红金额及持有成本,细化至运作类型(封闭/开放)与资产类型(股票型、债券型等)。

  - 期货市场:覆盖保证金、持仓量、成交量、交割量等指标,区分商品期货与金融期货,涉及杠杆率、基差等风险指标。

  - 衍生品市场:统计场外期权、收益互换等工具的名义本金、市场价值、对冲交易规模,关注交易商分类(一级/二级)与标的类型(权益类、商品类等)。

  - 机构规模:统计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公募基金管理人家数及分支机构数量,按监管辖区、分类结果(如证券公司分类评级)划分。

  - 财务与风险:监测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风险覆盖率等指标,证券公司需关注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等风控指标。

  - 业务数据:包括客户托管资产、代理买卖证券总额、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区分机构类型与业务类别(如公募资管、私募资管)。

  - 全国股转系统:聚焦挂牌公司家数、股本、股票发行与并购重组指标,分层(基础层、创新层)统计市盈率、市值等。

  - 区域性股权市场:统计服务企业家数、转板上市/挂牌家数、融资(股权/债券/质押)金额,关注“专精特新”等企业标签。

  - 分类标准:明确公司控股情况(国有、自然人、外商等)与投资者分类(自然人、专业机构、沪深股通),细化持股市值区间与机构类型,确保数据分类可操作性。

  指引强调统计频度(日、月、季)、计量单位及维度(如行业、地域、机构类型),部分指标需注明计算方法(如基差、杠杆率公式)。同时引用超百项制度规则,确保指标统计符合法规要求,如《公司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保障数据权威性与规范性。

  该指引构建了覆盖证券期货业全链条的统计指标体系,通过统一标准与多维分类,为监管部门监测市场运行、评估风险、制定政策提供量化依据,同时为行业机构数据报送与分析提供操作指南,助力提升资本市场数据治理的科学性与透明度。